導航菜單

在不確定的未來,我只相信這件事情

導讀 年初,冬奧會在北京和張家口舉辦,讓體育精神和中國式浪漫彰顯無遺;年末,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,中國人對星空的探索從未終止。
我們即將和2022年告別。無疑,這個年份在歷史上注定會留下痕跡。

年初,冬奧會在北京和張家口舉辦,讓體育精神和中國式浪漫彰顯無遺;年末,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,中國人對星空的探索從未終止。

這個冬天,全國調(diào)整疫情防控政策,按下“暫停鍵”的城市在慢慢恢復煙火氣;“新冠更名”“乙類乙管”“恢復出境旅游”,驟時成了朋友圈里刷屏的關(guān)鍵詞。

人們邁向了走出“疫情生活”的道路。常態(tài)核酸、掃健康碼、動態(tài)清零、居家生活……這些很是陌生的名詞,在過去3年的時間里成了所有人的生活日常,又在2022年的最后時刻悉數(shù)成為歷史的過客。

這一年,既很短暫,也很漫長。不只疫情,我們所經(jīng)歷的一切,過去沒有過,也出乎所有人的想象:金融危機、國際沖突、氣候變化、飛機失事……這一年發(fā)生了太多的突發(fā)事件,有些事情一度讓我們措手不及。

不確定性的時代,確定的機會

回顧2022年所經(jīng)歷的一切,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感觸:

有人盼望日子可以過得更快一點,早一點擁抱2023年;有人悵然傷感,認為需要漫長的時間來愈合2022年留下的疤痕。

也有人感慨,盡管2022年發(fā)生的不少事情讓我們五味雜陳,但希望與夢想始終都在。

這是因為,我們的一生永遠不會只停留在不確定的瞬間?;厮萑祟愡^去近百年走過的路,看那些已成歷史往事的片段,我們并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實現(xiàn)歷史轉(zhuǎn)折的機遇其實都孕育在不確定性的時代之中。

45年前的冬天,關(guān)閉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門被重新打開,數(shù)百萬在迷茫和困頓中苦苦求索的青年從中看到了曙光,抓住了改變自己前途命運的機會。彼時中國社會剛剛經(jīng)歷了社會分裂,人們迫切希望崩塌許久的經(jīng)濟建設(shè)和文化事業(yè)能夠盡快得到恢復。

如今已經(jīng)成為TCL掌舵人的李東生,是當年高考恢復后的第一批考生。對他而言,在當時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環(huán)境之下,高考給了他第二次生命,給了他日后揮灑激情與理想的機會。

在慶祝母校華南理工大學組建70周年校慶大會時刻,李東生回到母校,回憶起那段改變自己前途命運的求學經(jīng)歷,仍然感觸良多,他感恩高考,感恩時代。

時過境遷,當年的青年已經(jīng)蒼生華發(fā),社會環(huán)境也已經(jīng)發(fā)生巨大變化,李東生這一代人成長于那個百廢待興、敢想敢干的激情時代,幾十年過去了,他們把握時代機遇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方式追求著自己的人生價值。

當然我們也必須明白,社會在經(jīng)歷一次次大變局之后帶來了繁榮,也帶來了更為復雜、更加充滿不確定性的環(huán)境。

不得不承認,疫情讓我們原本的生活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但也有不少人在不確定的時代里抓住了新的生活方式,在繼續(xù)努力地生活著。

這段時間,“松弛感”成為不少人流行的生活方式,表面上看是年輕人逃避焦慮社會、在“內(nèi)卷”之下的聊以自慰,猶如另一個版本的“躺平”。但其實往深來看,這是年輕人在不確定性的社會中找到一個重新厘清自我的機會——完全可以渴望成功,不過更愿意“努力地把頭露出水面”,努力過后豁達地接受任何一種結(jié)果。

當周圍的一切都在發(fā)生劇烈改變,“松弛感”可以說是我們找準時機、等待重新?lián)P帆起航的機會。畢竟在這個充滿了不確定性、充滿了一切可能的時代,“蓄勢,等待風起”也是一種向往未來的可能。

用清華大學教授羅家德在《復雜思維》一書中的話來說,便是:只要我們的生命沒有終結(jié),我們就無法避免遇到各種不確定性、不可抗力事件;而我們需要做的,就是扎實、認真地過好自己的生活,并且隨時準備應對每一個可能出現(xiàn)的變數(shù)。

“篤行”是化解焦慮的精神解藥

盡管如此,當下高強度的社會依舊是懸在年輕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。

教育部最新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2年高校畢業(yè)生規(guī)模為1076萬人,同比增加167萬人,規(guī)模和增量均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第一批“00后”開始進入社會,就業(yè)壓力的形勢依然嚴峻,“畢業(yè)即失業(yè)”的現(xiàn)象依舊不時上映。

幾年前咖啡館里的“創(chuàng)業(yè)風”討論已經(jīng)隨風遠去,取而代之的是各級各類單位的考編、考公,申論如何寫、面試如何過,又或者成了打工人的第N個工作場地。

社會變得越來越浮躁,不少人深陷在被焦慮帶來的無聊與虛空之中,曾經(jīng)的理想和激情早已被丟棄,焦慮儼然成為年輕人的生活常態(tài)。

而要戒掉這種焦慮心態(tài),找回被封存許久的理想與激情,“篤行”不失為一種精神解藥。在李東生看來,“篤行”精神成就了他的事業(yè),也貫穿他每一次的人生選擇,從踏入華工校門,到畢業(yè)參與創(chuàng)立TCL,走過了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40多年,將TCL從一家從事錄音磁帶生產(chǎn)的小企業(yè)發(fā)展為今天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產(chǎn)業(yè)集團,并助力扭轉(zhuǎn)中國“缺芯少屏”局面。“篤行”精神幫助他度過每一個至暗時刻,數(shù)次跌到谷底又得以絕地反彈,成功穿越每一個周期。

咬文嚼字,“篤”有忠貞不渝、踏踏實實之意,“行”有堅持不懈、不遠萬里之意。這一點,是中國無數(shù)古代先賢在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人生理想中總結(jié)出來的血脈傳承,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立身處世的信念和原則。

李東生談到,“篤行”不一定是成功的充分條件,但一定是成功的必要條件。唯有認準目標、篤行不怠,才能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腳下的路、眼前的光,才能始終充滿理想與激情。

換句話說,無論外部環(huán)境如何發(fā)生變化,我們每個人都要有“篤行不怠”的堅毅精神,朝著一個方向矢志不移地前進。

美國哲學家諾姆·喬姆斯基(Noam Chomsky)就曾說過:“即便在今天的世界,你也有兩種選擇:一個是絕望,你加入悲觀大軍,你坐以待斃,你混吃等死;另一個是樂觀,你認出機遇,你或許還可以改變一點什么,世界能變得更好。”

2006年,李東生曾以沉重而決絕的心情,在《鷹的重生》一文里寫道“此時的鷹只有兩種選擇,要么等死,要么經(jīng)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——150天漫長的蛻變。” 借用鷹在40歲時脫喙、斷趾、拔羽以獲重生的故事,他下定決心開始重塑當時的TCL。

每個不確定性的出現(xiàn),都是一次最好的機會。直到今天,人們依然對直播間里哽咽的董宇輝印象深刻。在那場直播之前,他邊帶貨邊教英語的“雙語直播”讓人耳目一新,贏得了朋友圈一面倒的支持。

董宇輝曾經(jīng)的學生回憶起,他的教學風格讓人耳目一新,能讓學生從心態(tài)到成績發(fā)生肉眼可見的變化,“是一個讓人忍不住愛上的老師”。后來,他把那些曾在課堂上信手拈來的哲理金句帶到直播間,把那種曾讓學生受鼓舞的閃光力量帶給直播觀眾。

在當時,許多人并不知道這位前新東方英語老師出身農(nóng)村,直到初中才靠著課本和試卷開始學ABC,憑著自身努力考上大學的英語專業(yè),最后當上了新東方教師,畢業(yè)第二年就成了新東方歷史上最年輕的高中英語教研組長。

開始帶貨的時候,由于沒有主播經(jīng)驗,對于由教育跨行轉(zhuǎn)向直播,他也曾一度很焦慮“沒人來看”,但憑著那股“篤行”的精神,兢兢業(yè)業(yè)的董宇輝硬是憑著對英語的熱愛,在直播間有如在講堂一般自信地講起知識——也最終獲得了觀眾們的認可。

王安石在《游褒禪山記》中說:“夫夷以近,則游者眾;險以遠,則至者少。而世之奇?zhèn)ァ⒐骞?,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”在不確定的時代里,只要珍惜時光、認準目標、篤行不怠,擁有避免盲目樂觀與盲目悲觀的理性胸懷,回報就一定會出現(xiàn)。

畢竟只要足夠努力,我們的生命就必有余地,機遇也會隨之而來。

懷著一顆堅韌的心,去熱愛生活
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巖中。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西南北風。

李東生的“篤行”,是改革開放那一代走過來的青年的真實寫照。而這種“石竹”精神背后,實為生命的韌性,信念的力量,理想的驅(qū)動。

兩天前,《新周刊》在河南鄭州舉辦了2022年中國年度新銳榜,并公布了今年的新銳榜年度漢字:韌。

這一年,“韌性”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提起。大到國家的治國理政方略、跨國企業(yè)的未來發(fā)展趨勢,小到城市街頭巷尾的煙火氣,都有著一股代表著頑強持久的“韌性”。甚至我們每個人、我們每天的生活方式,也充滿著韌性——也許有的時候,你并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。

“韌性不等于死磕,不是做無畏的較量,而是用科學的方法尋找熱愛、尋找生命的意義。”關(guān)于“韌性”一詞,長江商學院組織行為學副教授張曉萌這樣解釋,“韌性的打造,是一種向內(nèi)重拾信念、向外探索并且連接的過程。”

畢竟生而為人,誰都不會一帆風順,誰都會有碰過一鼻子灰的時刻。

更何況有的時候,是我們必須要“冒著計算過的風險”去打破僵局,用韌性去尋找事物的價值所在,甚至去洞察未來,在不經(jīng)意間改變一個時代。

古語也有云:山重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在不確定的時刻,度過困難、找到機會的關(guān)鍵,往往在于擁有一顆堅韌的心。韌性內(nèi)在蘊藏著向上的力量,催人知重負重,越是艱難險阻,越要秉持堅韌的精神勇于向前。

今年春天,活躍在上海的“團長”們成了特殊的人物群體。當上海陷入困境之中,來自各行各業(yè)的“團長”們開始集結(jié),步履不停,不分晝夜,只是為了能讓這座城市提供充裕的生活物資,幫助更多普通人擺脫窘境。在最困難的時刻,頂住重壓的“團長”們靠著堅韌去助力上海度過艱難時刻,又在一切重歸正軌后深藏功與名——正如這座海納百川的城市自帶的韌勁一樣。

這讓我想起了今年婦孺皆知的《孤勇者》的歌詞——誰說污泥滿身的不算英雄?在命運的疾風驟雨面前,我們當然更需要有足夠的堅毅和韌性,用力地去享受生活。

回過頭來看,在疫情籠罩的那段最艱難的時間里,我們雖然無法向往詩和遠方,但依然可以發(fā)掘出更多的游樂方式,在近郊用飛盤、路亞、騎行和露營,尋覓久違的閑情野趣。

我們對生活的熱愛,不僅僅是向往新鮮空氣,更是我們在碰壁之后用打不倒、壓不垮的堅韌去繼續(xù)熱愛生活,繼續(xù)勇敢地熱愛這個世界,繼續(xù)尋找并創(chuàng)造更多人生價值的可能。因為所有事情到最后都會是好事;如果還不是,那它還沒到最后。

展望2023年,我們并不能準確地預言世界會不會變得更好,我們的生活能不能更加稱心如意。但我們完全可以相信,未來世界將更富裕、更健康,人與人之間的聯(lián)系更緊密,恐懼與撕裂終將被時間帶走,人類文明也仍在會大步邁向前。

這是因為,成功總是屬于擁抱變化、積極進取、不懈追求、把握機會的人們。
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!

猜你喜歡:

最新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