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航菜單

中考“取消綜合素質加分”,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什么人人喊打?

導讀 日前,據媒體報道,杭州中考取消權重為5%的綜合素質評價“加分”,引來各方一片叫好聲。
日前,據媒體報道,杭州中考取消權重為5%的綜合素質評價“加分”,引來各方一片叫好聲。根據相關方面的解釋,準確地講,杭州不是取消綜合素質評價,是把綜合素質評價從錄取時的關鍵變量,變成前置及格條件。事實上,浙江是綜合素質評價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,也是全國的標桿地區(qū)。但顯然,這一調整在普通人看來就是取消了。

加分——中國式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什么人人喊打?

中考“取消綜合素質加分”,讓我想起了去年的一件事情。

2022年9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(fā)布會,介紹了這十年高考改革取得的成績。坦率地講,在那么多重大的改革成果里,媒體高度聚焦的還是“取消高考加分”相關政策。

顯然,社會公眾高度關心高考的公平公正問題。而加分政策的演變,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綜合素質評價與綜合評價、多元錄取的艱難。

加分政策,在我看來,就是中國式的“綜合評價,多元錄取”。1977年恢復高考,從文革期間的不看分數(shù)直接回到只看分數(shù),相關部門很清楚這種唯分數(shù)的錄取制度是有不足的,對學生的評價是不全面的,于是在1983年出臺了保送生制度。在此基礎上,逐漸演化誕生了加分政策,即中國式的綜合評價。

既然僅看文化課分數(shù)是不合理、不全面的,那么就把你的特長、榮譽,以及涉及社會均衡問題的各種特殊身份,比如二級運動員、科技獎項、奧賽、見義勇為、少數(shù)民族、軍烈屬等,通通折算為具體的加分,以增強評價的全面性。最初加分項目是疊加制,也就是說,一個考生可以有多項加分,這對高考成績的評價影響是比較大的。加分政策在最高峰時,可加分的各種具體子項目多達30余個(含地方加分)。

按說這是一個很好的中國式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制度設計,但遺憾的是,伴隨加分項目的增加,加分舞弊不斷爆發(fā),尤其是非教育部門監(jiān)管的各種加分舞弊尤為嚴重,體育二級運動員、少數(shù)民族以及一些科技競賽加分,都是重災區(qū)。去年底公布了一個案件,甘肅張掖體育局一個科長在4年間為574名學生偽造了二級運動員身份,給我們提供了最新的佐證。

這種舞弊嚴重沖擊了高考的公平公正,導致加分政策人人喊打。2013年,清華大學四川招生組就公開宣布不承認當?shù)囟夁\動員的加分,表示“考清華,不拼爹,拼實力”。

最近十年來,教育相關部門不斷縮減各種加分項目,截止目前絕大部分都廢止了,僅剩軍烈屬等極少項目,相關舉措受到了社會公眾的普遍歡迎。

在近年的教育評價與中高考招生考試改革上,不唯分數(shù)、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一直是核心方向,而綜合素質評價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(huán),也是綜合評價錄取的重要依據,多年前基礎教育就系統(tǒng)啟動了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建設。2014年正式啟動的高考綜合改革,明確提出了基于綜合素質評價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錄取改革。這也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第一次。

但無論是中考,還是高考,綜合素質評價與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都走得很艱難,甚至很尷尬。

首先就是對公平公正的擔憂。

2014年啟動的高考綜合改革,最后通俗地總結為“兩依據、一參考”,兩依據就是兩種性質的考試,一個是高考(前3門),一個是高中學業(yè)水平測試(后3門)。一參考,就是綜合素質評價。對此,有人戲稱:看看差不多就得了。事實上,新高考改革地區(qū)都進行了綜合評價錄取的嘗試,但除上海、浙江外,基本都只是小范圍嘗試,沒有大規(guī)模開展,核心還是對公平公正的擔憂。

2017年北京作為第二批省市啟動新高考綜合改革,在后來公布具體改革方案中談到了綜合評價錄取,迅速引起公眾不安與擔憂,形成輿情。北京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迅速回應:綜合素質評價錄取試點,未來會選擇很少的學校,拿出少量計劃來進行試點,“這部分數(shù)量比較小,未來不會作為招生錄取的主渠道。”

這一專門的澄清,既是回應社會關切,本身也反映了基于綜合素質評價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困境。

目前的中高考制度,最大的不足就是唯分數(shù),即只見分數(shù)不見人,也是我們中高考改革的核心。但遺憾的是,學生家長與公眾更關心的是公平公正。雖然很多專家不斷批評說,高考分數(shù)的公平,是簡單的公平,是低層次的公平,但老百姓不管這些,仍然要死死守住這最后的一個公平。

不相信分數(shù)之外的東西,根本原因還是誠信的系統(tǒng)缺失。離開高考分數(shù),其他都容易作假,這是家長的普遍擔憂。事實上不斷出現(xiàn)的弊案也證明,家長的擔憂是有道理的。比如自主招生中剽竊的假論文,青少年科技創(chuàng)新大賽中小學生紛紛做起癌癥研究,還有大量經不起測驗的二級運動員等等。哪怕這些情況占比很少,也足夠引發(fā)公眾的不安。

英美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社會治理基礎,是個人誠信

英美等國的大學,的確全面實施了綜合評價基礎上的多元錄取,不唯分數(shù)。但他們能做,并不等于我們也可以。

西方推行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基礎之一,是以個人信用為基礎的社會治理體系。怎么理解這個體系?我舉一個例子:在個人信用治理體系下,個人簽字就是最大的背書,廣泛使用于經濟活動以及其他社會治理中。比如信用卡和個人支票,你簽字就可以在銀行預支費用,因為社會對此形成了共識,相信你和你的簽字。同理,在申請大學時提供的所有資料,比如獲獎以及其他成就,只要你簽字,就默認是真實的。在美國,班主任是申請大學錄取中指定的推薦信提供者,因為美國大學認為班主任的評價至關重要,更重要的是,默認班主任是不說謊的,是公平公正的,對學生的評價是真實的。

這套以個人信用打底的治理體系,與歐美的文化與社會、政治制度直接相關,尤其是建立在對個人失信、作假行為有著嚴厲懲罰的基礎上。

在這套治理體系的支撐下,推行綜合評價的成本很低,因為個人的主觀評價都被默認是真實的。

我們卻不然。

我們的綜合素質評價,變成了繁瑣的“證偽”過程

因為種種原因,我們基本上是不相信個人的。雖然也引進了信用卡,但我們基本是不看簽字的,我們更認的是密碼。個人支票制度則徹底都沒有引進:怎么可能相信你個人簽字?單位支票雖然引進了,但相信的不是人的簽字,是公章、財務章、法人章等等。公章,尤其是官方公章,變成了我們社會運行中的重要信用支撐。

于是,綜合素質評價在中國往往需要很多“防偽”手段:參加了某某活動,那就必須上傳照片、視頻,甚至第三方出具證明。同時,我們知道一些家長有很強大的能力,于是我們就把這些評價日?;?、過程化,以盡量增加作假難度。

造假難度是提高了,但也把綜合素質評價變成了一場復雜的、日常化的證偽過程,學生、家長、老師都不得不抽出大量時間參與其中,煩不勝煩。

對這種繁瑣的證偽忍無可忍后,2019年在深圳,一位家長發(fā)表了一篇網文,對于深圳實施的綜合素質評價給予了激烈的批評,獲得了廣大家長壓倒性的支持。深圳教育局為此進行了專門調研,召開了面向廣大家長的座談會,最后公開承認深圳綜合素質評價存在問題,并暫停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填寫。

錄取中不可信,變成“一參考”;實施過程中,為了保證真實,不得不變成一次次證偽的過程,繁瑣不已。綜合素質評價實際上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。

綜合素質評價的應試化

更有意思的是,綜合素質評價的推出,一方面是改變唯分數(shù)的錯誤引導,同時也希望達到扭轉應試教育的效果,但可能讓很多人沒有想到,當綜合素質評價成為中考招生錄取的“關鍵先生”后,“綜合素質應試化”就成了一個新話題,與之相關的各種培訓風起云涌。

在深圳,為孩子們出具公益活動證明的公益組織一度泛濫成災,蓋個章幾十塊錢。

其實這個現(xiàn)象也很好理解。應試教育本質是功利應對,你看分數(shù),我就刷題搞應試,你看其他的,我還是這個做法。比如北京上海中考考跳繩,于是就出現(xiàn)了2000元/小時的跳繩培訓班。美國大學錄取除了成績,還看你的科研、社會公益活動等等,我們的留學中介就變成了“背景提升”公司,幫你找教授,幫你包裝,這不還是“應試”?

因此,綜合素質評價與綜合評價錄取遇到的尷尬,并非一個教育問題,而是深層次的文化問題,即功利應對一切需要的。當然,也是一個社會治理問題!

顯然,這也不是靠技術手段就可以解決的,比如基于信息技術的全過程記錄,反而讓老師、家長怨聲載道。

不唯分數(shù)、綜合評價、多元錄取,理論上毫無疑問是正確的,但如果不能解決誠信的問題,綜合素質評價與綜合評價多元錄取,就只能停留在理想中,論文中,專家們喋喋不休的建議中,最多是“一參考”,“看看就行了”。因為不能保證絕對的公平公正,而這是我們中高考不能逾越的紅線。

但誠信體系的建立,何其久也!更不是教育部門所能左右的,怎么辦?
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!

猜你喜歡:

最新文章: